NEWS
時間:2019-12-25 10:06:54 來源: 作者:
近日,上能電氣股份有限公司(下稱“上能電氣”)通過發(fā)審會審核。這是上能電氣三年內第二次沖刺IPO,在2017年上會時公司由于資金占用、合法經營等問題被證監(jiān)會拒之門外。
雖然這次過會,有媒體質疑公司歷史上的多次資金借貸有違規(guī)之嫌。價值線研究招股書后發(fā)現(xiàn),公司業(yè)績增長異于同行存在疑點,營收涉嫌“注水”;公司目前客戶暗藏大量“隱雷”,應收賬款質量急劇下降;且公司的海外投資大幅虧損背后存在貓膩。
營收或“注水”
上能電氣成立于2012年,公司主營產品為光伏逆變器。成立不足八年的情況下,上能電氣在光伏逆變器行業(yè)站穩(wěn)腳跟,且兩次走到上市的關口,前一次審核中由于資金占用、現(xiàn)金流、合法經營等問題被證監(jiān)會拒之門外。
財務數據顯示,2016年至2018年,上能電氣營業(yè)收入分別是5.48億元、6.83億元、8.46億元;凈利潤分別是3629.41萬元、5964.48萬元、7054.92萬元。
其中,2016-2018年,光伏逆變器實現(xiàn)的收入占公司主營業(yè)務收入比重分別為97.29%、95.56%、92.49%,這意味著公司單一產品依賴達九成以上。
相較之下,同行陽光電源、科士達則紛紛加碼其他業(yè)務,抵御產品單一帶來的價格波動風險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近年來全球光伏市場受到"531"光伏新政擾動,2018年中國新增裝機44.3GW,近幾年首次出現(xiàn)下滑;累計裝機174GW,2019年上半年,中國光伏新增裝機11.4GW,降幅超過50%!2018年公司可比的A股上市公司陽光電源、科士達營收悉數同比下跌。
那為何上能電氣的業(yè)績卻逐年上升呢?
公司解釋稱,2018年營業(yè)收入增長主要來源于銷量增長,因為光伏能源是可再生清潔能源,是替代化石能源的主要方向,國內、國際均實施了相關的政策扶持,經過多年的積累,目前已進入行業(yè)良性發(fā)展階段。
事實上,光伏行業(yè)政策扶持的年代已經過去,行業(yè)競爭非常激烈,去年價格暴跌已成事實。
更重要的是,上能電氣核心產品---集中式逆變器售價也是不斷下調,公司的營收是否涉嫌“注水”呢?
暗藏大量“隱雷”
應收賬款質量急劇下降
數據顯示,2016-2018年,公司應收賬分別為2.63億元、2.95億元、4.98億元,占同期公司營收的48.02%、43.11%、58.83%。
2018年,上能電氣營收同比增長23.88%的情況下,應收賬款則同比增長69.16%,期末累計回款比例僅11.44%。與此同時,公司應收賬款周轉率從2017年的2.25下滑至1.96。
公司表示,如果宏觀經濟形勢、行業(yè)發(fā)展前景或者個別客戶遭遇經營困難等不利情形出現(xiàn),可能對公司應收款項的回收產生不利影響。
公司認為的“如果”目前已經成為了現(xiàn)實,據百方網報道,上能電氣大量客戶陷入困境。
中民投曾是上能電氣的重要客戶。2016年和2017年,上能電氣向中民投銷售了1590萬元和2354.82萬元,占當年總銷售額的2.9%和3.45%。今年以來中民投已經陷入債務危機,公司旗下6支債券相繼違約,據媒 體報道,中民投負債約3000億元,12月2日,中信證券還向法院申請凍結中民投4.95億元存款。目前,中民投正在急切地尋求賣資產還債。
除中民投外,*ST金宇旗下全資子公司智臨電氣也曾是上能電氣的前十大客戶。2017年,上能電氣向智臨電氣銷售了2395.773萬元,占總銷售額3.51%。據了解,目前智臨電氣已經訴訟纏身,業(yè)務已基本停滯。天眼查顯示,智臨電氣目前存在20條被執(zhí)行人信息,今年以來,公司的裁判文書高達約50多份,多數都是被他人起訴要賬的。
這些已經開始降低公司應收賬款的質量,目前來看上能電氣存在多筆貨款逾期的情況,公司已踏上了漫長的“追債路”。
報告期內,公司涉及中海陽票據糾紛、合肥聚能貨款糾紛2起未決訴訟。其中,中海陽因拒付商業(yè)匯票使公司損失至少101.88萬元,合肥聚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則拖欠貨款高達1063.88萬元,公司已分別向北京市海淀區(qū)人民法院、合肥市包河區(qū)人民法院提起訴訟。
除此之外,公司正在執(zhí)行的案件有5起,均為應收貨款,合計金額為892萬元。截至2018年末,公司存在法律糾紛的應收票據、應收賬款壞賬準備計提金額共計638.01萬元。
天眼查顯示,公司目前涉及17條法律訴訟,多為公司作為原告的買賣合同糾紛。
如果未來繼續(xù)有“雷”引爆的話,那么公司大量利潤將繼續(xù)被吞噬,可能出現(xiàn)巨虧局面。
海外投資有啥貓膩?
注意到,目前公司的海外投資處于大幅虧損狀態(tài)。
截至招股說明書簽署日,發(fā)行人共有2家全資子公司,1家全資孫公司,三家公司資產規(guī)模相差不大,業(yè)務也基本相同,但是在海外的兩家公司都虧損,而國內的卻盈利。
三家公司的成立時間相差不大,上能綠電和上能香港都是在2016年下半年,而上能印度則在2017年7月。
截止2018年12月31日,上能綠電總資產為520.03萬元,凈資產為396萬元,凈利潤448.94萬元。上能香港總資產為896萬元,凈資產為-62.77萬,凈利潤為-57.15萬元。上能印度總資產為1099.65萬元,凈資產為330.74萬,但是凈利潤卻為-352.33萬元。
有業(yè)內人士質疑海外公司的虧損可能是股東侵吞公司利益的手段。
上能香港沒有一名員工卻可以虧損57萬,甚至資不抵債!背后是否存在利益輸送?
另外有業(yè)內人士稱,印度的工業(yè)產業(yè)鏈還很薄弱,冶金技術不過關,連一般的金屬薄片和模具都做不出,只能做粗加工,做不了精加工。郭臺銘之前也在印度大量投資設廠,后來效果并不好,被媒體稱作非常失敗的投資!
這些問題在上能電氣的招股書中都沒有披露和提示風險,是否涉嫌信息披露違規(guī)?
對于上能電氣的IPO進程,將持續(xù)關注。